糖尿病黄斑水肿及早治疗可防失明
糖尿病在本港以至全世界日趋普遍。糖尿病会对视网膜造成影响,即糖尿视网膜病变,俗称“糖尿上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视网膜缺氧,可以导致血管不正常增生;其二是视网膜渗漏,严重时可导致视网膜中心出现水肿(即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其中黄斑水肿则是发达国家中导致糖尿病人视力变差最常见的一个原因。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0%患有黄斑水肿;已患糖尿病达三十年或以上的病人中,更有多至30%患有黄斑水肿。黄斑是视功能最重要的部位,黄斑区的水肿会对视力造成明显的影响,上期已经与大家分享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今期主要来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
糖尿病黄斑水肿: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一成半的糖尿病病人会出现糖尿病黄斑水肿,而如果没有接受适当治疗,当中两成半患者会在三年内出现严重的视力下降。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症状主要有视力模糊,中央视力范围出现暗点等。糖尿病黄斑水肿在发病的早期症状多不明显,而当发展到中晚期开始出现视力下降时,容易与其他眼疾例如白内障的症状相混淆, 因此不易被察觉以致延误诊治。而当视功能逐渐被破坏直至出现明显的病征时,黄斑可能已经受到严重的血管渗漏破坏,增加治疗的难度。因此应尽早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这对早期发现疾病很有帮助。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检查和治疗
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检查主要有三种方法: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图1)和荧光造影检查(图2)。其中眼底检查主要是由眼科专科医生使用专用的眼底镜头来对病人的眼底进行检查,包括检查黄斑区及视网膜是否有出血、脱落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主要用于量度黄斑水肿的厚度,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OCT在黄斑水肿的诊断中正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荧光造影检查的目的是确认视网膜是否存在缺氧的情况,而相对地,荧光造影的使用率正在逐渐下降。
而对于黄斑水肿的治疗,目前尚未有彻底根治的方法,现有的治疗主要是 控制病情和减低失明的风险。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的激光光凝(Grid Laser Photocoagulation)和眼内注射药物(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类固醇药物)。激光治疗是直接将激光打在渗漏的区域上,目标是阻止继续渗漏并加速身体吸收已渗出的水份,但激光有机会引起视网膜神经组织的损伤。而眼内注射药物是糖尿病黄斑水肿的针对性治疗,透过直接于患者的眼球注入药物,于黄斑区血管渗漏的位置直接发挥作用。多方医学报告显示,这种方法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良好,超过六成病人可获得明显的视力改善(图3)。这种方法现在正在广泛地应用于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而长期的药物效果观察尚在观察中。另外,两种方法相结合,更有助于巩固疗效及提升患者视力。
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黄斑区明显水肿、隆起
图2:荧光造影检查:黄斑区域有围绕中心区的花瓣样渗漏。
图3:接受眼内注射药物治疗后黄斑水肿消退,视力改善。
常见的三大误解
糖尿病黄斑水肿可对视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应尽早发现以便适时治疗。但很多病人对这个眼疾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因此常常容易出现一些误解的情况:
误解一、刚确诊的糖尿病,暂不会出现黄斑水肿,故不用立即作检查。
正解:不少二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病情已潜伏一段时间;因此一旦发现糖尿病,便应尽早作眼睛的全面检查,来确定是否有“糖尿上眼”。3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在发现糖尿病后五年内,找眼科医生做详细眼睛检查;30岁以上的患者,则应在发现患病后尽早接受眼睛检查。
误解二、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病人不能接受白内障手术,因为手术会令眼底病情恶化。
正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病人如果患有白内障也会影响视力,他们是可以接受白内障手术的。可以在进行白内障手术的同时进行眼内注射抗血管生长因子或类固醇药物来帮助抑制眼底病变。
误解三、当糖尿病黄斑水肿出现病征如眼蒙时,不少患者会认为是白内障问题
正解:患有糖尿病的病人白内障的出现时间可以提早十年,但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并不只有白内障。因此一旦出现任何征状,如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及视物变形时,应立刻找眼科专科医生作全面眼睛检查并及早接受合适的治疗。
结语
最重要关键 : 及早诊断接受治疗,切勿讳疾忌医!糖尿病患者不论患病年期长短,应每年作详细的眼科检查,至于糖尿眼底病变患者则应作更频密的检查。一旦出现视力模糊等征状时,应立刻求医确定是否患上黄斑水肿并及早接受合适的治疗。而即使患上黄斑水肿,病人在接受适当的治疗后视力多数可以得到改善并且如常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