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冬病夏治”,“制敷”您的顽疾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选用一定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贴敷,达到治病、防病目的中医特色外治方法。由于此法使用方便、操作容易,患者无明显不适感,历经几千年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天疾病的缓解期进行调理,以预防某些疾病在秋冬春季的复发,或减轻其发作的程度、症状和次数。
“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传统的“治未病”思想。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血的盛衰依季节变化而不同,疾病的发生、治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
一些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主要是以素体阳虚,又外受寒邪为本。盛夏“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借天、人阳盛之时,疾病缓解之期,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治疗,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
二、什么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
中医的多种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和针灸、刮痧、推拿等外治疗法,以及食疗等均具有冬病夏治的作用。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方法,因其方法简便、安全、无痛,疗效确切,费用低廉而深受患者青睐。由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时期,故也简称为“三伏贴”。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源自明代张璐《张氏医通》中记载的白芥子涂法,是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综合干预外治方法。其治疗效果与贴敷方药的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有一定的关系。
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适用于哪些疾病
从古至今,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主要适合于素体阳虚的人,用于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专家重点推荐的适宜防治病症是:
1.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鼻渊、鼻鼽、喉痹(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3.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4.部分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四、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常用哪些药物
北京地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治疗肺系(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基本均沿用《张氏医通》记载的处方,以炒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干姜(或生姜汁)为基本方,或结合临床经验进行适当加减。防治其他病症的药物依疾病而各所不同。
五、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常用哪些穴位
穴位贴敷部位一般以人体的十二经及督脉腧穴为主。
(1)治疗肺系疾病的常用的穴位:肺俞、心俞、膈俞、膏肓、定喘、中府(均为双侧)。每次选用3个腧穴(一般多选用前三个腧穴),若局部有破溃或者瘢痕,可以选择其他3穴。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可加取风门、脾俞、肾俞、足三里、大椎、天突、神阙、关元、中脘、内关等穴。
(2)治疗骨关节病的常用穴位:肝俞、脾俞、肾俞、命门。
六、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具体时间
(1)什么时间贴敷
传统穴位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共贴敷3次。如果出现闰伏(20天),可间隔10天加贴1次。目前,在三伏期间的任何时间都可进行贴敷,但每次应间隔7~10天。
贴敷以晴天的10:00—17:00为佳。
(2)每次贴敷多长时间
贴敷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的皮肤反应、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而定,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因贴敷的药物(如白芥子等)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因此药物在皮肤留置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成人4~6小时,儿童1~4小时为宜。
一般而言,孩子越小,保留的时间宜短;天气越热、越潮湿时,保留的时间宜相应缩短;第一次贴敷的时间不宜太长,尽量不要把皮肤贴出水泡,以免影响以后的治疗。如果贴敷后自觉贴药局部有明显的不适感或小儿哭闹不止,不要强行留置,应及时取下。
(3)贴敷的疗程
一般3次(如有闰伏则4次)为一个疗程,每年贴1~2个疗程,连续治疗3年为佳。3年后可以继续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七、哪些人不适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禁用人群: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过敏体质、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6)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使用时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以判断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等。
八、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方法
(1)正常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贴敷时间长短等,贴敷后可能出现局部皮肤潮红、灼热或轻度刺痛感,或出现小水泡等反应。多数敷药处的皮肤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若贴敷部位出现水泡,千万不用紧张。中医认为,艾灸或穴位贴敷后皮肤出现水泡,其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会更强。一般对小的水泡,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或外涂湿润烧伤膏以减轻不适感。若出现大的水泡,应到医院就诊消毒处理,以防感染。
(2)不良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由于患者的病情、体质情况等原因,贴敷后可偶发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或皮肤过敏等一些不良反应。
若在贴敷期间,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应立即祛除贴敷药物与敷料,并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局部皮肤过敏者,可外涂抗过敏药膏。
以下情况需到医院就诊处理:
局部皮肤红肿、水泡或溃烂者;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水泡体积过大,或水泡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
当皮肤出现不良反应时,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搔抓局部,不要随便涂抹其他止痒药品,以防对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九、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期间的饮食起居注意事项
(1)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应慎食海鲜、牛羊肉及辣椒、蒜、葱、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甘滋腻之品。
(2)应慎食冷饮和冰冻食品,宜少喝酒、少抽烟。
(3)要保持贴敷局部清洁。去掉药物后宜洗温水澡,不宜洗冷水澡。对于贴敷处皮肤及残留药膏等,只可用温水洗涤,不可用肥皂、浴液等搓洗。
(4)贴敷期间宜穿干净、柔软、宽松、透气衣衫。贴药期间最好不要使用空调,避免皮肤遇凉后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
(5)要保证充足睡眠。入睡前一定要将贴敷的药物揭除。
(6)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大量出汗或药物移动脱落。
十、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主要注意事项
(1)治疗前要向正规医生详细了解自己是否适用此方法。
(2)穴位贴敷只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正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医敷贴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3)穴位贴敷是传统中医学中一项科学严谨的疗法。除有适宜人群和病种外,贴敷药物须根据疾病合理调配、制备、保存,贴敷时要根据病种、病情辨证选穴等,故不建议市民自行买药、调配、贴敷。
“冬病夏治三伏贴”经现代医家深入研究、改良,疗效较古法更优良,已帮助无数患者减缓症状或解除陈年痼疾,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生活。近年该疗法逐渐盛行并被患者逐渐接受与推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潜心“冬病夏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设法解除患者病痛,有意贴敷者请与科大医院传统疗法治疗中心联系,以便了解情况,合理贴敷,早日解除您的病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院
传统医学科
地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院传统医学科(医院五楼)
咨询电话:0551-63607219 13966681408 13003052812
附:常用贴服穴位示意图